钟韵: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产业“双循环”

发布者:余璐尧发布时间:2021-02-28浏览次数:42

 

   今年5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指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指明了具体路径。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外向型的粤港澳大湾区亟须探索内循环的协同发展模式。从产业空间组织角度来看,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产业发展不仅要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更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作为增长极带动更大范围、更宽区域的经济循环,在国内打造全产业链,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科技创新产业是大湾区的重点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新格局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提供了新思路。

   大湾区科创产业协同发展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2月发布实施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央统筹下,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其中,科创合作平台的建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推进成效。

   目前,大湾区内多个小尺度的科创合作平台已呈现出跨地域科创协作的实质性成效,大湾区多个城市的科创资源在这些平台上实现合作并得到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平台则呈现出集聚的空间形态,并与境内外的创新资源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例如,作为广东省入选的两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之一的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2014年成立以来孵化成功率近80%,远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香港高校教授带领团队联结全球高校研究所、企业和大湾区的制造业产业链,为基地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香港、广州乃至东莞本地的高校为基地提供人才支持。又如,位于南沙自贸片区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通过提供实验室与市场的对接服务,连结香港高校的多个研究团队与珠三角的制造业企业,助力香港科研团队在大湾区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目标。

   构建大尺度创新联系网络有助于打造科创产业的“双循环”

   若将大湾区现有的多个产业基地、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和制度创新压力测试合作区等科创合作平台看作小尺度的科创产业集聚,可以认为,这些产业集聚已经通过产业关联,实现了跨地区科创合作“双循环”的雏形。那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需要的推进大尺度的科创产业集聚,则应通过大湾区各城市科创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打造“资本—研发—成果产业化—市场消费—知识产权保护”相循环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集群。通过大湾区各城市科创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有助于加快大湾区科创产业融入国内大循环;同时发挥外向型优势,有助于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此过程中,要用好港澳融资能力强、国际化管道广、专业化服务与国际接轨等优势。科创产业发展,对港澳产业升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港澳不仅可助力大湾区科创融入全球科创生产网络,同时也可借助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创新联系,打开更大的内地市场,成为大尺度科创集聚的重要节点,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把握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契机

   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大科学工程和智力资源,围绕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对科创体系影响大的产业集群,在大湾区内部形成高度连结的成果转化体系,为大湾区科创产业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提供了新契机,为大湾区科创产业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新条件。同时,也为我们如何突破重大科学装置的地理边界束缚,推动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究的平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平台乃至全球的平台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关联提出了新命题。

   为增强大湾区内部乃至大湾区与境内外其他城市的科创合作,建议通过位于深圳的大科学装置向企业和科研人员开放共享,尤其是对港澳企业和科研人员开放共享,增强三地科研人员的合作意愿和实效;通过建立虚拟合作网络,进一步增强实体科学装置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通过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信息开放共享,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信息互通管道;通过建设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吸引大湾区内青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方式,推进整合高校、科创企业、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区等科创平台以“共享重大实验设备、提供科研资助、提供基础配套科研人员”模式,共建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

   作者系威尼斯欢迎你welcome“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威尼斯欢迎你welcome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来源:南方日报 2020-09-14 A10版 作者:钟韵